“百善孝为先”,这是中华民族流传多年的经典,但好像也成为了家庭教育中“最熟知的陌生人”。对于不少未成年孩子的父母来讲,恐怕觉得“学习好”最孝顺,毕竟,这是对爸爸妈妈“最好的回报”。事实上,怎么样孝顺也需要学习。作为家庭版的“开学第一课”,父母可以就跟孩子说怎么说叫孝顺。
让父母谈这个话题好像有点难。有时,或是出于本能,或是为了省事,父母一直羞于或懒于跟孩子们谈孝顺,仿佛告诉孩子你要孝顺我是在“自我邀功”。然而,孩子其实就是一张白纸,所有关于酸甜苦辣的切身感受,需要经过父母的反复教会后才能形成定义固化,更何况“孝顺”这种抽象且多变的定义。
你不去告诉孩子如何叫孝顺,只不过把鱼肚子中间那块无刺、肥厚的肉一遍遍夹给孩子吃,习惯后孩子自然觉得这是理所应当享有些。指看着孩子自己可以感知、顿悟何为孝顺的困难程度不言而喻,这样易于言表但难于理解的定义,需要在家关上门,百无忌讳地谈了解。
当明确了需不需要谈孝顺之后,下面说说如何谈。偌大的操场上,孩子们集体给爸爸妈妈洗脚,洗着洗着,双方就跨越脚盆,抱头痛哭——这一幕可能你我都很熟悉,这种谈孝顺的办法被屡屡批评,却一次次上演。
年代在改变,对于一些传统的“孝道”,大家要理解其精神而非照搬照抄。不然,大家今天作为儿女是不是依旧要“亲尝药汤”呢?作为父母,大家不可以总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说“我就是这么过来的”,更不可以动辄就祭出“所有都是为了你好”如此的空洞告白。从目的出发,携带问题意识,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了解什么是孝顺,可能成效会更好。
让孩子了解孝道,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其实就是最好的课堂。让孩子融入到真实的家庭日常,每一个爸爸妈妈也要努力做到言传身教。某种意义上说,父母我们的孝顺之道就是给孩子的最好教程。就像多年前的那个公益广告一般,儿媳给婆婆洗脚,我们的儿子自然会模仿复制。
(作者张世光,原载《工人日报》,有删改)